「B 毕业(2024)」
果然还是安畔锡导演,韩国最会拍浪漫爱的导演。第4集最后那段现实与回忆、彩色与黑白的交错,竟然看得我眼泪直流…
让一个全校倒数的所谓“差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产生探索的欲望,好的语文课好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不管你是全校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那一刻对凝聚了另一个人生的一篇文学作品的赞叹,对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新视角的好奇,那种澎湃的心情,真的可以由一堂课带给你。同样应试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回想自己中学六年的语文课,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会超过两节。一节是讲《史记》里的《陈涉世家》,另外一节好像是讲李清照,实在太久远了,内容都不记得,但那种激动的、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心情一直没有忘记。上大学后也遇到过,那节课上,老师分别讲了卫慧的《黑夜温柔》(似乎也是一个补习老师的故事),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李焯雄为莫文蔚写的《爱》。没错,文学就是这样自由,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存在于任何有文字的形式,可以轻盈飘渺又迷惘,可以片段地对一个概念进行思考,也可以沉重地印记一个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正是在应试、题型、分数、升学的重压之下,在所有老师家长同学都卯足了劲儿朝着那一个方向前进的独木桥上,那些罕见的、让一个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的时刻,才更显得无比珍贵,是真实世界透进来的一缕光。《死亡诗社》永远不会是过时的故事,可能对东亚小孩来说尤其。所以我完全相信,那是足以改变人生的时刻。
我毫不怀疑当俊浩看着讲台上在讲同样一篇《相机与军靴》的惠珍时,涌上的那种悸动、感激、崇仰、又心疼的,五味杂陈的感情。过去这么多年那些密密麻麻窸窸窣窣来不及细想细究的感情,在这一刻终于凝聚起来,织就一张网,罩住了台下这个曾经被她深深影响、改变过的,她的第一个学生。
从《密会》到《春夜》,大家总爱赞美安导对氛围的塑造,但这氛围除了一些导演特色的审美与技法,其实最根本的来源就是他的剧作中那些密集的、大量的现实,以及契合导演本人价值观的,由他亲自选择的剧本。这一次,导演在叩问应试教育和真正教育的问题,也同样呈现了激动人心的爱情,没想到的是竟然还给观众带来了文学的教育,很多地方直接变身为对韩国文学的科普和推广。这样好的剧,总是只有安导才拍得出来。
编剧并不是在写私教和公教对立的问题,而是通过韩国特色的补习班文化来写教育体制真正的、本质的问题:将理念、知识、体制设计,这些抽象的纸上的内容真正实施、付诸行动的每一个老师,他们怎样对待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树立自己能够将学生送进最有前景最热门最难考的专业这样的绝对权威,还是理解学生的迷茫并且帮助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是自认深谙这个丛林社会的残酷规则并且宣称能够帮助还未成年的学生顺利适应,还是理解你的困惑帮助你爱上文学并走上一条未知的路?老师是有选择的吗?在东亚共有的这个密不透风填满你所有时间的教育体制下,其实不可能拍出《死亡诗社》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故事,别人会觉得你有病,你疯了,妄图挑战如此根深蒂固的东西,个人只有被现实慢慢折磨,在这其中坚持一点自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可能做到的、无声的对抗。安畔锡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剧都是润物细无声,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激情澎湃、高谈阔论,而是只需要一点点,对教育残存的一点热情,对文学燃出的一点兴趣,对现实目标的追逐之中萌生一点真挚的爱情——既然耐心描绘出了那个沉重的背景,就也能呈现出这一点点光芒。
理性说着“ 利字摆中间 ”,却被真心支配着“ 一怒为红颜”,可真情也耐不住悠悠岁月,惨淡收尾“ 已成分飞燕 ”。世界不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又是否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看完安导的第十集,就想到李宗盛的凡人歌,歌词下一句常和上一句矛盾,频频转折,说的也就是咱凡人的世俗现实,以为自己高尚,其实未必;以为自己卑劣,其实也未必。
本集点题句来自闺蜜在临近结尾时,和丈夫的对话中。作为旁观者,她一语中的。
嗯,她就是导演找来的托,说的就是导演想说的:
“你真的能正视自己吗?”
人是一片森林,活久了,森林里的树会越来越多,有些地方太阳经常照耀,葱郁美好频频展现;还有些地方昏暗潮湿,我们羞于示人。可生活在变化,一场火灾、一场地震就足以破坏森林规则,使得那些荒凉匮乏的地方被迫暴露在外界中。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毕业 졸업 (2024)」,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
https://pan.quark.cn/s/5c0573d83260